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都拿汽車來比擬PC,那麼誰是通用汽車?

大家在向外行人解釋電腦原理或者電腦產業供應鏈時,往往會拿汽車來做類比,事實上,從某些角度來看也很相似沒錯。

不過最近美國汽車產業大蕭條,通用汽車(GM)和福特幾乎都在倒閉邊緣,John Sheesley就寫了一篇文章來打比方,將PC廠商和汽車大廠做了個對號入座的「連連看」。不過他也強調,其實沒辦法完全對應啦,例如現在就沒有哪家PC大廠面臨像GM或Ford那麼慘的財務危機。

以下摘要這位老美的看法,有些還頗讓我意外:

Acer = Hyundai 宏碁和現代汽車原本都是從以低價替代進口產品起家,逐步提高品質終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Apple = Volvo 蘋果電腦則像Volvo,都是利基市場的領導者,擁有堅信其產品優越性的死忠消費群。

Dell = Ford 美國第二大車廠福特以生產國民車而聞名,擅長量產平淡無奇且品質馬虎的產品,怎麼看都和Dell很像。

Gateway = Chrysler 如同克萊斯勒,美國第三大電腦廠商Gateway是以切入特殊化市場來避開與前兩大廠的競爭,並且都有財務困難。此外也都很懂得用炫目包裝來掩蓋欠佳的品質。

HP = (1930年代的)GM - 1930年的通用汽車,不像50、60年代那樣主宰市場,也沒有今日的財務危機,卻在競爭中佔據了未來的領先優勢。近年來的HP頗有此風。

Lenovo = Toyota - 聯想則像是Toyota,以品質、創新大舉輸入美國並成為全球第一大車廠,但隨著產量激增,品質優良的傳統也開始成為問題。

Toshiba = Subaru 在美國,速霸陸長年以來一直被定位為小型四輪驅動車,難以切入更廣泛的市場。東芝的處境也類似,始終被當成專做筆記型電腦的業者。

看完之後發現,我對汽車品牌間的概念及差異還真是模糊不清啊。囧

原文:
If computers are like cars, then who’s GM? | Decision Central | TechRepublic.com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超簡單易用的 HomeBank 記帳軟體

無痛個人理財入門 收支狀況一手掌握


無論環境景氣如何,想要做好個人理財,都必須先節流再開源,而掌握收支狀況的第一步正是「記帳」。坊間的記帳軟體以至於個人財務管理系統其實相當多,也包含許多收費不貲的商業軟體,不過我想要找個跨 Windows 及 Linux 平台的免費程式,選擇可就不多了。老弟推薦我很多人用 GnuCash,功能強大也有 Windows 版,但是 GnuCash 對我而言實在太複雜,沒有相當的會計學知識還真沒辦法運用自如。研究了一下,發現 HomeBank 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個開放原始碼的免費個人財務管理軟體,可以讓你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輕鬆追蹤所有收入與支出。

其實早在 1995 年 HomeBank 就誕生於顯赫一時的 Amiga 電腦平台上,因此它擁有足夠的時間發展成為第一流的應用程式。如今,在Ubuntu、Fedora、Mandriva、OpenSUSE 等主流 Linux 發行套件的軟體庫中都可以找到 HomeBank。雖然 HomeBank 不像 GnuCash、KMyMoney 或 Girsbi 等同類軟體那麼知名,不過由於它的程式簡單輕巧,成為許多輕量級 Linux 版本如 Puppy Linux、SliTaz 等的首選個人財務管理軟體。我使用 Ubuntu 8.04,直接從桌面的開始功能表選擇「添加/刪除...」,搜尋 HomeBank 就可以找到並安裝了,而且還是由 Ubuntu 社群提供的,用起來格外親切又放心。

程式啟動很快,不像 GnuCash 要等頗久。HomeBank 支援多國語言,一安裝好就有繁體中文介面了,感謝前人貢獻翻譯。感覺某些中文翻譯還有點不順之處,雖然我程度不甚高明,還是希望過一陣子能效法前輩們貢獻一點修正建議。為了說明起見,本文部份名詞的翻譯是參酌英文版詞彙意譯而來,但也註明了實際操作介面(HomeBox v.3.6)中的名稱。

與其他個人財務管理系統相同,HomeBank 也是立基於兩大關鍵概念:「帳戶」與「交易」。在 HomeBank 中,帳戶(account)代表了你實際的銀行戶頭,例如存款帳戶或支票帳戶。每次當你收入或支出金錢時,就將這個動作登錄為對應於某個帳戶的一筆交易(transaction)。

你可以事先自行定義一些收付者(payee),也就是在你的每筆交易中扮演收款來源或支付對象的特定個人或機構。實際登錄交易時,並不要求一定必須註明收付者,直接留白或登記在備註欄中也行,不過若能註明主要或常用的收付者,對於之後顯現金錢流向將會很有幫助。此外,可以自行定義一些類目(category),以便於對每筆交易進行分類與描述。例如說,當你買了一本書,你可以將這筆交易歸類到「書籍雜誌」。這不僅可以幫助你快速完成每筆交易登錄,更是後續進行排序、篩選及分析的基礎。

對於重覆循環出現的交易(例如每月固定支付的帳單),你可以指定為所謂的案卷(archive),亦即可以事先預定何時發生的交易。案卷也可以當成交易登錄的模板來使用,新增交易時,可以透過套用特定的案卷來自動填寫某些必要的欄位。

HomeBank 把資料存放在一個稱為皮夾(wallet)的檔案中,因此要開始使用之前,第一個步驟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皮夾,並且把帳戶、收付者與類目資料存放進去。點選 檔案新增 來建立新的皮夾。如果你想要的話,在 檔案屬性 中則可以設定這個皮夾的一些屬性,例如擁有者的姓名。



想要新增帳戶,從選單的 編輯帳戶 之後點選 新增。在 標題 欄位中賦予帳戶一個足以描述的名稱,例如「公司薪資戶頭」,然後填入帳戶號碼及銀行名稱。如果你希望將這個帳戶包含在預算分析中,請勾選 包含預算 欄位,然後將目前的帳戶餘額填入 最初 欄位中。如果這個戶頭已核定有超支的信用額度,請在 透支於 欄位中填入可透支的金額。按下確定以儲存帳戶設定,然後重覆這個流程來設定其他的帳戶。



新增收付者更簡單,只要從 編輯收款人 按下 新增 即可。




接下來,點選 編輯分類 以便設定需要的類目。別忘了,當你建立屬於收入性質的類目時,別忘了在 收入 的欄位打勾。你還可以在每個類目之下建立次級類目,這可以讓分類描述更精確。例如「汽車」的類目之下可以包括「汽油」、「停車」與「維修保養」等子類目。


點選 編輯預算 進入預算(Budget)功能,你可以為個別類目指定預算金額。這招可以有效設定設定每個類目的花費上限,之後你還可以在預算報表中,檢視自己對於把開支控制在預算內的表現如何。預算可以設定為整個年度或每個月不同的規劃。



由於 HomeBank 可以匯入通用的 CSV 格式檔案,你可以很簡單的將收付者與類目資料從其他個人財務管理軟體中移轉過來。不過很抱歉,帳戶資料似乎是沒有辦法用 CSV 匯入的。

最後,你或許會想要建立可以用來設定週期重覆交易或當作交易填寫模板的案卷。選擇 編輯封存的資料庫 再按下 新增 按鈕,在 用語 欄位為它取一個清楚描述的口語化名稱,然後依序填入預設的金額、帳戶等。如果你希望它成為定時循環出現的交易,請勾選 自動插入 項目下的 啟用 欄位,並設定從何時起、每隔多久間隔自動新增一筆此交易。後面的 限制 欄位則可以設定最多自動出現幾次。



準備工作確實得花上不少時間,不過後來你就會發現這是值得的,因為這可以讓後續管理交易的工作變得又快又有效率。

在開始新增交易之前,或許你會想先仔細看看 HomeBank 的主視窗,它分成上下兩個窗格。上方的「帳戶摘要」窗格中,列出了每個帳戶的三種餘額欄位:銀行、今天、未來。「銀行」記載了依銀行記錄資料確實對帳過的餘額。「今天」欄位的數字則代表了在今天以前已經發生的交易總額。至於「未來」則顯示所有交易的總和。下方的「即將自動交易」窗格,則列出近期將發生的重覆循環交易。此外,視窗上有一整排工具列按鈕,不過似乎由於中文的按鈕說明文字太長,後面的工具列按鈕顯示不出來,這樣很不方便,建議先在 編輯偏好設定介面 中,將工具列改為「僅顯示圖示」。



在 HomeBank 中新增交易相當簡單:在帳戶摘要窗格中點選所要進行交易的帳戶,然後按上方工具列裡面藍色十字圖示的「新增交易」按鈕。在新增交易視窗中的多數欄位,都可以依你的需要自行定義填寫,除了「有效」及「提醒」兩個勾選方塊必須要仔細一點看看。「有效」(Validate)是用來標示出與銀行記錄核對過的交易,通常用來對帳,官方說明文件中說,這部份的功能還很陽春,將會持續強化。目前我還沒有搞清楚這個功能該怎麼用,或許比較有會計概念的朋友可以給點指導,總之勾了這個選項之後只會影響到「銀行」欄的餘額。勾選了「提醒」(Reminder)的交易則是純粹用來記憶,系統會自動新增一筆相反金額的交易來抵銷,因此不會影響總額的計算,但卻會持續保持顯示。在借錢給別人又不想忘記時,這會是非常有用的功能。



在帳戶摘要窗格中,雙點某個帳戶即可檢視其下的所有交易,或者點選 交易顯示 也可以開啟交易視窗,這裡提供了管理交易的方便功能。新手可以從下拉選單篩選顯示特定日期範圍的交易,老手則能點選 工具過濾 自行設定複雜的過濾條件來找出特定的交易。工具列和選單中還有個「繼承」的功能,可以為當前選定的交易產生一個副本,當你想要建立一些內容相似的交易時,這個功能會很方便。在選單中點選 交易建立資料檔 則可以迅速將當前交易轉換為案卷,而綠色勾勾圖示的「啟用交易生效」按鈕則可以快速切換該筆交易的驗證生效狀態。

為了讓你更容易了解財務資料,HomeBank 還具備了不錯的報表及圖表功能。你可以使用 HomeBank 產生三種報表:統計、預算及透支。從工具列的按鈕或「報告」選單中可以很容易找到這些功能。統計報表是 HomeBank 中最重要的報表類型,可以讓你依類目或類型來了解收支情形、篩選符合特定條件的機要,並顯示為柱狀圖或圓餅圖。預算報表則可以呈現出預算執行的進展,並以柱狀圖來顯示。如同統計報表一樣,也可以篩選特定日期期間的資料。透支報表則可以折線圖來顯示出特定期間的收支平衡狀況。由於我還沒有開始累積記帳資料,可能要先用一陣子才會有報表的畫面可以提供。

除了這三種報表之外,HomeBank 還提供了一個特別的汽車費用報表,可以清楚呈現出與汽車相關的花費例如汽油、維修等。要使用這個功能,必須先建立汽車類目並在描述欄位中依照規定的格式填入里程與加油量的數據,如此一來報表中除了費用以外,還可以提供里程數與耗油率之類的統計資料。

整體而言,HomeBank 算是適合新手使用的記帳軟體,功能簡單易用、介面清爽友善,再加上實用美觀的報表,對於收入支出及理財投資不太複雜的一般上班族而言,應該是夠用了。更重要的是,它是個免費、開放的軟體,資料也可以匯出成具有共通性的 CSV 檔案格式,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記帳,先節流後開源,當你成功運用 HomeBank 記帳分析讓收支趨於健全,打好了這個基礎,往後進階的理財功能,也可以很容易轉移到更複雜的大型軟體上。

除了官方網站(http://homebank.free.fr/)及程式本身的說明文件之外,本文參考了Eason Chen兄的「我的投資日記」部落格(http://easonstock.blogspot.com/2008/06/gnucash.html),主要內容則來自 Dmitri Popov 在 Linux.com 發表的專欄文章(http://www.linux.com/feature/148729)。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筆記:談判技巧





最近公司教育訓練上了談判技巧,順便把一些心得筆記摘要放上來:

不要把「雙贏」當成每次談判的目標。
並非所有談判都可以有「雙贏」的結果(不過也無所謂,因為談判的重點在於己方贏而非雙贏)。
談判分為「討價還價」或「解決問題」兩種類型。如果是為了解決問題,雙方有一致的目標,談判結果在於尋求共識,便可能達成雙贏的結果。如果是針對特定議題進行討價還價,事關輸贏或分配,我贏就是你輸,我多就是你少,便沒有雙贏的可能。
別怕對手翻臉,先達成目的再說。
對內的談判由於必須顧及雙方關係,難度反而比對外談判高。對外談判時只要達成目的,即使對方翻臉(「下次不會再幫你們做了」)也不用當真,下次的事下次再說。
談判技巧中可以藉由情緒性的表達來獲致成果,但相反地,不要被對方的情緒所左右。達成談判目的之後,可以再想辦法修補雙方的關係。
形勢比人強,掌握絕對權力就無須談判。
談判前的局勢取決於雙方權力的強弱。權力指的是「能強迫對方讓步順從」的力量。若其中一方擁有壓倒性的權力,則根本沒有上談判桌的必要,只須壓迫弱方達成目的即可。
線上教材中過度強調「判斷對方的個性」來進行談判。事實上,個性或私人好惡並無法影響談判的局勢,只能搭配談判中的某些小技巧。只要造成「形勢比人強」,即使違背對方個性也能獲致成功的談判結果。
談判前是權力遊戲,上了桌才輪得到心理戰。
談判技巧其實只是心理戰,然而之前的權力遊戲更為重要,帶著絕對有利的局勢上談判桌才有必勝的把握。
權力強弱決定了談判的策略基調。談判雙方對於「誰的權力較大」其實事先都會有相同的認知,缺乏此基本共識,談判將無法開展。
建立熟絡私交,不如業務上的基本關係。
握有壓倒性權力的強方,仍然願意與弱方談判的原因:「個人好惡」以及「人脈關係」。如果強方無論如何就是很喜歡或很認同弱方,即使權力懸殊仍有可能願意談判(但實質利益的損失過大時,個人好惡也會被擱下)。
弱方事先建立的人際關係,也可以促使強方願意談判。然而與其建立熟絡的私交,反而不如基本的業務關係。只要從業務往來中培養基本的關係即可。太熟絡的私人交情反而會招致對方提出許多額外的要求,不利於談判。
以「原則」對抗交情,以「破例」化解原則。
面對弱方採取人脈關係攻勢,強方可以「減化交情」來因應。減化交情的方法有二:理性的「原則」以及非理性的「迷信」。
所謂的「原則」戰術,就是向套交情的對手堅持,所有放棄原則的事都會讓我付出高昂代價。(例如「不是我不幫你,但是這種事情我一向不能做,否則我會很慘很慘或被殺頭云云...」)業界或公司的「慣例」也算是一種強度較弱的原則。
不過,有原則就有例外。反制「原則」戰術的方式,就是想辦法讓對方「破例」,在不修改原則的前提下,以特殊個案的原因讓己方這次不套用其原則。
「迷信」有助於談判?
另一種減化交情的戰術,就是採取「迷信」。(例如「不是我信不過你,但是每次只要簽這種約我都會賠錢」、「不是我不幫忙,但我們老闆絕對不在農曆七月簽約」、「算命老師或三太子託夢說這個約我不能簽」)由於這種手段不是採取理性,因此完全無法反制。
以往看到一些言語迷信的大老闆,心中總是不以為然,覺得這些工商大老身經百戰,決策時卻不能完全依靠理性判斷,老是把風水算命掛在嘴邊,未免有點欺世盜名。現在想想,這幾位總是讓人感覺懷抱迷信觀念的企業家,說不定正是巧妙運用「迷信」作為擋箭牌,在日常商場的談判中增加靈活度呢。
小題大作:製造僵局,逼對手上談判桌。
正常情況下,當雙方權力差距並非懸殊,才有談判的機會。然而權力較小的弱方還必須想辦法「變強」——無視實際權力差距,先在短期間內製造一個無法容忍的僵局、形成談判時機,以便將強方逼上談判桌。
變強的方法,就是「小題大作」,招式有三:「放大議題」、「增加人數」以及「升高情勢」。
「掛勾」增加籌碼,「結盟」壯大聲勢。
放大議題常見的作法就是把數量增加(買得多就容易殺價),或者把項目增加(掛勾戰術 ,把其他議題一併綁進來當籌碼)。掛勾戰術又可分為「勒索」(如果你不給我,我就不給你)和「諂媚」(如果你給我,我也會給你)二種。
增加人數常見的方法就是結盟。如同三國鼎立反覆分合,如果能在結盟對決中扮演關鍵少數,那麼「弱即是強」,同樣可能達成談判目標。成功結盟的關鍵在於隱秘,一旦破局往往就會失敗,因此能「控制資訊」的一方較為有利。
當家不鬧事,但可以上法院。
升高情勢的作法有二:「引爆衝突」或「製造既成事實」。例如走上街頭抗爭把事情鬧大,或者切斷溝通管道,先把生米煮成熟飯。
面對弱方各種小題大作的方法,強方其實一樣可以運用小題大作的手段,再讓己方變大(唯一不合用的就是「引爆衝突」,例如執政黨走上街頭就是違反常識的作法,所謂「當家不鬧事」)。除此之外還可以採取「上法院」或「斷然拒絕」兩種反制方式,再次拉開與弱方的權力差距。
有理由的立場,也須有理由才能退讓。
談判時開出的價碼(立場、條件...)都必須是「有所本」,即使強詞奪理都比拿不出理由好,絕對不能讓對手感覺是隨意喊價。
既然我方立場是有理由的原因(財務、行情、銀行、顧問...)在支撐,那麼絕不能隨意讓對手改變,「要進要退,都得講出個理由」,也就是所謂「堅定的彈性」。
更可以引導對手,用某些條件來交換我方的讓步。運用「No, but...」的交涉技巧,提出「我方的價錢可不是亂開的。但是如果貴方如此這般...,我方也是可以讓步。」
為「讓步」預留伏筆。
談判時應該讓下屬扮黑臉,負責向對手施壓,而讓上位的人扮白臉,等需要妥協的時候才表達讓步。萬一上下角色倒錯,當長官翻完臉,下屬也不便再表示和解,談判將會破局。
如果要拿「高層反對」當作談判時的藉口,最好高層是指一大群人,免得被對手找上直接個別突破,屆時將無路可退。同時,日後萬一需要讓步妥協時,也容易轉圜不露痕跡,因為集體意見本來就較容易發生改變。
事先設想「換牌」的空間,作為讓步交換的籌碼。例如對方在意價格,則我方在讓步之餘,可以從規格、數量、交貨、付款等方面尋求交換。